青島日報:《他,勇闖海外市場》
他,勇闖海外市場
——青建國際(緬甸)集團公司執行董事宋尚峰的故事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崔 武
緬甸是中國的鄰居,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很陌生甚至有些神秘。
而宋尚峰,作為現任青建國際(緬甸)集團發展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卻一頭扎到這個“陌生的國度”里,并率領團隊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家外資施工企業;如今,這個企業已經成功躋身緬甸最有實力的施工承包商行列。今年2月,合同額逾8000萬美元的香格里拉綜合體項目,成為這個年輕公司海外業績的又一個標桿。
而這一切,僅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
要做“市場先行者”
這個發生在緬甸的創業故事,發端于宋尚峰的一次朋友聚會。
那是2011年年初,在青建新加坡公司分管物資的宋尚峰和一位緬甸裔的朋友吃飯時聊起了緬甸的時局。此時,適逢緬新政府上臺,開放了一些新的領域,朋友鼓動宋尚峰去緬甸“闖一闖”。盡管身在東南亞,但當時的宋尚峰對緬甸一無所知。通過朋友描述,近7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6000多萬人的潛在市場,打動了這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
“青建征戰海外30年了,幾乎每一個市場都是‘后來者’,如果能把握好機會在緬甸做個‘先行者’,將會給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模式、增添更多的機會”。帶著這樣的念頭,宋尚峰跟著朋友到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和首都內比都轉了三天,一下子“大開眼界”。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來之前,宋尚峰以為這里會有動蕩,但眼前卻是一派安寧。仰光的街頭一片祥和,甚至子夜時分獨自出行也不需要擔心安全。另外,這里還有優秀的人力資源,有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心地善良、能流利使用英語交流的員工。更為重要的是,道路兩旁密布的那些只有兩三層的老舊房屋讓宋尚峰看到了當地建筑市場的巨大潛力。
這是一個值得全力爭取的市場。回到新加坡后,宋尚峰立即著手撰寫市場分析報告,向總部推薦落子緬甸。最終,青建集團高層在充分考察市場,并與緬甸最具實力的一家超市運營商達成超市建設合作意向后,決定在仰光設立青建國際(緬甸)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并將前期的公司注冊重任落在了宋尚峰身上。
這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卻是一個“硬骨頭”工程。
當時緬甸市場剛剛開放,盡管已經吸引了逾百家外國建筑公司涉足,可他們都在謹慎觀望中,沒有一家在當地注冊,全部以辦事處的形式存在。這讓新公司注冊成為緬甸建筑市場“頭一遭”,沒有現成可循的經驗和路徑。
按照一般中資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新市場的經驗,新公司注冊時都喜歡找當地的“能人”代辦業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借用已有資源,簡單而又快捷地達到目的,可負面的影響也很明顯:企業沒有親身參與,不能通過注冊業務了解市場。作為立志扎根緬甸市場的外來者,宋尚峰決心親力親為,親手完成公司注冊。為此,他不僅聘請了緬甸優秀的會計師和律師準備了全套的注冊文件,還從緬甸的日本服裝廠挖來了兩名緬籍高管,與他共組團隊協同作戰。
由于市場剛剛開放,很多手續不完善,在緬甸注冊一個公司往往要耗費8到12個月。為了縮短時間,宋尚峰團隊每天都“賴”在當地政府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隨時溝通,及時修改和補充資料。按照有關規定,一部分程序在仰光完成后還要在內比都復核。為此,宋尚峰還“跟著”文件跑到了內比都“待命”。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公司注冊。
2012年4月,青建緬甸公司成為在當地正式注冊的第一家外資建筑公司。
再難也要生存下去
新公司完成注冊,宋尚峰信心滿滿地要大干一場,由他精心挑選的20多人團隊也全部到位,枕戈待旦。可是,一個大問題卻猝不及防地出現了。
由于業主拿不到開工許可證,開工時間由原計劃4月拖延到10月,中間產生的半年多“空閑”,直接影響了新公司的生存。這讓宋尚峰“一夜白頭”。“絕不能讓這支新隊伍出師不利,散了心氣!”抱著這樣的信念,他一面向總部尋求資金保障,一面開源節流謀生路。
對闖蕩海外多年的青建而言,“節流”有著成熟的模式,縮小辦公空間、減少辦公車輛、公交出租出行,連打印紙也兩面用,不必要的開支能省就就省。那個時候,宋尚峰想得最多的是:再難也要生存下去!
那個時候,幾乎一切可以給公司增添效益的生意,他們都想了個遍。
在“求生存”的公司戰略下,宋尚峰和所有所有員工跑市場、跑項目,甚至嘗試做貿易、掙小錢。一時間,從買賣發電機、生產純凈水到開辦水泥攪拌站,只要合法能掙錢,什么都要試一試。作為領頭人,宋尚峰更是不閑著,聽說合作方運營的其他超市蔬菜水果暢銷,他就謀劃著買地搞農業生產,為此沒事就開著車出去轉悠,見到大塊土地就停下來看看,有時還要走下去踩一踩,經常弄得一腳水一腳泥,考察的內容不僅要像搞建筑是一樣看交通,看地形,還要弄明白土質、水源等因素。
每天東奔西跑,還真讓宋江尚峰看出了些“門道”。盡管包括買地種菜在內的幾個項目因為多種原因沒有做成,宋尚峰和他的團隊卻更加了解緬甸的市場,前期了解的各種信息也陸續在后期的企業發展中派上了用場。
艱苦條件下同舟共濟激發出的凝聚力讓宋尚峰欣慰不已。停工期間,所有員工都開足馬力不計個人得失,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宋尚峰更是身先士卒,忙起來就不知道停,徹夜不眠更是常事兒。特別是2012年10月超市項目全面開工后,為了加快進度,幫業主節省時間,既降低建設成本,又做到精益求精,宋尚峰帶領著團隊更是沒白沒黑地工作。
就在宋尚峰帶領團隊在緬甸市場高歌猛進時,一場意外卻從天而降。
那是2013年1月,宋尚峰在外出考察項目時遭遇車禍,身體多處骨折,一場長時間的手術后,三塊鋼板留在了體內,其中兩塊釘在了頸部,一塊則釘在了左腿。按照醫生要求,宋尚峰最少要靜養半年以上,后續治療視恢復情況而定。可是考慮到公司正處于成長期,手術后不久,宋尚峰就在病床上開始了工作,每天通過電話與員工和合作伙伴溝通,半年后,更是全面復工。
辛勤的工作換來累累的碩果。2014年3月由青建緬甸公司承建SGD超市項目按原計劃完工,成為標志性工程,正式營業后更是成為仰光最火爆的購物場所。而在此前幾個月,青建緬甸公司還先后中標機電項目、獲得國際品牌電器緬甸代理權,并與頗具實力的合作伙伴簽約攜手進軍地產業,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一支成功的國際化團隊
公司的發展步入正軌,宋尚峰更加忙碌了,他的精力首先放在了國際團隊的融合上。
這一轉變,來自現實的需要。
與之前青建闖蕩海外管理層“全華班”不同,如今的青建緬甸公司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國際團隊,60名員工中,10名來自中國,10名來自新加坡,40名來自緬甸,團隊的融合成為當務之急。
“當年闖蕩海外做施工,尤其是在非洲,我們是‘全華班’出戰,溝通沒有任何問題,”宋尚峰告訴記者,可是到了緬甸,這種情況就不適應了了,因為立足當地做的是多元化經營,需要和緬甸社會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僅僅依靠中國人是不夠的,不僅要聘用不少熟悉當地情況的緬甸員工,還少不了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新加坡員工。而這兩類員工的職業習慣截然不同。新加坡員工都是職業經理人,職業化程度非常高,工作起來公事公辦,說話嚴厲,辦事利索。相比之下,緬甸員工普遍內向,善良卻不長于表達,但對企業忠誠度很高,創業時期,就曾發生過緬甸員工主動要求推遲上調工資,與企業共渡難關的事情。“兩類員工各有優點,可畢竟存在文化差異,一些新加坡員工看起來正常的工作安排,在緬甸員工耳朵里就會被聽成是無端的訓斥,進而引發矛盾。”
為此,宋尚峰開始想方設法融合團隊,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促進員工交流。考慮到緬籍員工比例較大,宋尚峰打破常規增設了一名緬籍人力資源經理,與表現反常的員工重點溝通,特別關注。他自己也時常做起“知心大哥”,借用休息時間的跟心里有“疙瘩”員工交流溝通,排解誤會。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青建緬甸公司的團隊凝聚力、執行力明顯增強,活力也更足了,公司從生存期步入了發展期,并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本土化管理模式。
完成了團隊整合后,宋尚峰又把目光放在了青建緬甸公司的“大發展”上。“我們大老遠的來到緬甸,絕不是要再做‘跟隨者’,我們要做一流的本土化公司,奔著‘高、大、精、特’去!”宋尚峰擲地有聲。
為此,他一面貫徹青建集團“大客戶、大市場、大項目”的經營戰略,積極開拓市場,一面又抓管理、促核心競爭力。在兩方面的努力下,青建緬甸公司終于在今年2月,憑借著本地注冊及管理運營優勢,一舉擊敗數家以辦事處形式在緬甸承攬工程的對手,贏得香格里拉綜合體項目,躋身緬甸最有實力施工承包商行列。
除了建筑施工做得有聲有色,地產開發也蓄勢待發。今年6月,由青建緬甸公司開發的首個房地產項目成功開盤預售,實現了地產開發領域的突破。下一步,青建緬甸公司還計劃建設物流產業園并涉足設計咨詢,實現更豐富的業態經營。
“青建的緬甸征程就是不斷努力成為一流的本土化公司的過程!”這是宋尚峰感悟,也是他的目標。